为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(AI)的认知,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,10月27日,yth2206游艇会组织24级软件工程(腾讯)班学生在学4401多媒体教室参与“智育未来·拥抱智能时代”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会场录制。
此次课程主讲人是来自湖北鄂州的朱松纯教授,他细致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深层逻辑与发展方向。他指出,要想找到人工智能的形式目标,就要找到战略制高点,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科技领域常提到的“新质生产力”,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,更能够让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。
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,什么是“人”?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哲学高度,恰恰说明了人工智能是一门融会贯通的学科。朱松纯教授指出通用智能体包括生物人、机器人和数字人。这三种“人”有交互的地方,也有不同的地方。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,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和定义。如果我们想把通用智能体做得如同真人一般十分困难,过程纷繁复杂,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机械的,而智能体的活动是自主的、由价值驱动的。如何赋予智能体价值体系和认知框架,这将是未来人类要探索的方向。
朱松纯教授还谈到了UV-双系统理论,“U”即理,“V”即心。古代的先人早已有了这一套理论,古代思想家朱熹提倡的是理气论,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,一切事物都是由外到内的推进,即外界的事物变化导致人内心的变化;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“心即理”,凡事要做到知行合一,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内而外的影响,即外界事物会由人内心想法的变化而变化。朱松纯教授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智能体的研发上,利用科学技术来探究“心”与“理”的平衡,让 AI 有了更接近于人的思想,为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动能。
由于时间的原因,朱松纯教授最后强调了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、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。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,今日的人工智能也许是另一场“新文化巨变”。中国的青年人应该利用人工智能重构产业形态,建构新形态文化,实现经济自信与文化自信。